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明确指出,法院内部也存在诉源治理,老百姓到法院是为了解决问题的,绝不是来“走程序”的。程序合乎规范,同时能实质解决问题,案结事了,才是诉讼的目的,才能体现诉讼的价值。
人民法庭如何努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,将为大局服务、为人民司法的根本宗旨向前延伸落地?作为身处办案一线的员额法官,他立足岗位,以法为器,在减轻当事人诉累方面积极作为,助力诉源治理,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。让我们一起听听草市人民法庭员额法官讲述的诉源治理小故事吧:
设身处地地为群众解决难题,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。法官金利甲还有两年退休,但他积极坚守一线,坚持把诉前调解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连接、指导、规范作用,积极拓宽诉前调解新途径,通过引导纠纷双方自觉选择诉讼外的纠纷解决方式,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
金利甲两天内调解了两起亲戚之间的民间借贷案件,其中一起涉及原被告是亲兄弟,原告是被告的弟弟,2019年被告因病住院,原告为其支付了医疗费及其他费用,事后,原告多次催要,被告始终未还;另一起原被告是叔丈人关系,欠借款3万元,多次催要未果。
承办法官金利甲组织案件当事人进行面对面调解,本着公平公正、“以和为贵”的原则,立足亲情关系这一纽带,从情、理、法多角度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耐心劝导、明法析理。最终,双方达成调解,当庭给付,原告主动提出撤诉,两件可能再次激化双方矛盾的纠纷得以化解。
调解书
草市人民法庭本着“能调尽调”的理念,努力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,缓和亲人之间的关系,以法为据,以理服人,以情感人,用司法的温度解开当事人的心结,全力做好各类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,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办实事,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。
2024年,清原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人民法庭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,尽力将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,践行“枫桥经验”,事心双解,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率、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,不断提升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,为构建和谐社会氛围贡献司法力量。